思想观点
质问联想要深想

    文/张平

   2021年,若问企业界最为引爆的事件,可能非司马南老师质问联想莫属了。其实,最近几年社会对联想的质疑从没有间断过。只不过因司马南老师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联想又一次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家企业是应该被质疑的,尤其是知名企业更应该被社会质疑。企业只有处于被质疑、被批判的社会氛围之中,企业家才能成功后不忘谦卑,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以开放包容的心胸坦然接受社会的质疑和批评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针对联想的质疑,我一直将其看作是大众对联想的关心和爱护,一直将其看作是大众恨铁不成钢后的不吐不快。联想毕竟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期望,很多创业者、企业家更是将联想看作是学习的榜样。但随着司马南老师质问联想事件的持续发酵,互联网上质疑联想、批判联想的声音越来越多。看到一些内容和评论,我认为不仅对联想有失公正,如果不加以辨析,更有伤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当一个随心所欲的批评者是容易的,只要按照自己的喜好讲话就行。当个一个善意的批评者是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心怀善意,批评他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变得更好。但当一个理性的批评者就更难,因为这不仅需要善意,更需要懂得设身处地得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当事人的难处和不得不。

  如果对联想的质疑仅仅成为了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这样的质疑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司马南老师对联想的质疑能够提高大众对商业规则和企业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针对大家质疑联想的几个问题,我不揣浅陋,谈一点粗浅认识,希望能给企业界的朋友一点启发。

   一、 “贸工技”的发展路线有错吗?

   一些人只要质问联想,首当其冲地就是批判联想的“贸工技”发展路线,认为这是导致联想研发投入低,盈利差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联想的生存、发展、壮大得益于贸工技的发展路线,联想今日的困局在于没有执行好“贸工技”发展路线。

   企业的发展路线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一个企业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路线,是企业负责人在反复平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是一个内心充满纠结,历经煎熬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如果企业家对企业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道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没有纠结过,企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此时,企业即使有发展战略规划,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企业的发展路线只有成为企业的共识和信念,才能真正指引企业的发展。

   企业家选择企业的发展路线看似受企业家本人价值观、性格特点的影响,但更多时候是企业家综合分析各种客观因素后,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一个志在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家在为企业选择发展道路时一定能超越个人喜好,进行理性决策。选择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别无选择。联想选择贸工技的发展路线,我国很多创业型公司选择贸工技的发展路线也是如此,是不得已的选择。

   联想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虽然有中科院的背景,但并没有多少资本金,必须靠做贸易,做代理,赚快钱活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国很多创业型公司其实都是从做贸易开始的,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创业,一开始也是做贸易,做交换机的代理业务。

   有人也许会说,在创业初期,倪光南院士研发的汉卡为联想带来了巨大回报。联想此时就应该树立技术立企的思想,坚定不移的走技工贸的路线。我想说的是,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IT行业,一个汉卡技术产品就能决定联想未来的生死吗?就能决定联想的长远发展吗?就是决定联想发展壮大的关键吗?显然不能!

   我们必须承认在创业初期倪光南院士对联想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任何人都扼杀不了。但是如果认为仅靠倪院士几项技术,几个产品就能让联想发展壮大,长期屹立不倒,就未免有点太想当然、一厢情愿。

   如果说联想做代理,是在“贸”的发展阶段,联想生产自有品牌电脑就进入到了“工”的阶段。当然,在很多人看来,联想购买各种配件组装电脑,然后销售,这和做贸易没有有什么区别。其实,把各种配件组装成整机,并保证机器性能的稳定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如果说联想没有任何技术,联想不重视技术,这有失公允。

   我们一提到“工”,一提到加工制造,就往往认为其技术含量低,是低附加值、低利润的象征。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价值的创造,加工制造是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贸易是价值的交付和变现。企业在“技”“工”“贸”的每个环节都能创造附加价值,都有企业发展的空间,以提高盈利能力。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如何,不是取决于它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而是取决于它在该位置上相对同行是否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产品的精美度和高价值体验感是品牌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产品的精美度和体验感未必需要核心技术,但也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做支撑。作为联想的长期用户,站在客户的角度,我认为这么多年来,联想产品在做工和品质体验上的进步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被华为这个电脑领域的后来者超越。这是联想没有执行好“贸工技”发展路线的结果。相对于销售额,联想技术研发投入占比相对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作为社会大众,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问题。是不是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高,企业的产品就一定具有竞争力?真未必!

   从商业的角度说,企业的技术研发必须转变为客户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有意义,因为毕竟客户来为技术成本买单。技术研发投入无疑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如果客户不愿意为技术买单,不愿意为产品支付高价格,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反而会降低,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因此,企业决定技术研发投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必须要恪守商业的基本理性。联想需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但必须以提高客户的价值体验为根本出发点,否则即使提高了研发投入,也未必能产生实际的价值。

    二、国家芯片之痛是联想的罪过吗?

    一提到国家芯片之痛,很多国人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联想。“如果当初联想支持倪光南院士研发芯片,我们今天就不会受制于人”。这几乎成了很多人的众口一词。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很多人的主观想象。

    倪光南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科学家,他那种淡薄名利,一心为国家芯片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精神令人感动。倪光南院士是我国知识分子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但是如果认为单靠倪光南院士一个人的智慧和热情,或者以倪光南院士领衔的团队就能把我国的电脑芯片事业搞上去,这样的观点未免太牵强。

    倪光南院士1999年离开联想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如果说当年联想集团不支持他搞芯片研究是联想的错误,但这二十多年来倪院士在芯片研究上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电脑芯片研究成功的几率很大,中国科学院完全可以成立一个以倪院士为核心的团队来搞芯片研究。即使中国科学院没有钱,国家也完全可以像航天载人工程一样,集全国之力来支持倪院士做芯片研究。事实上中科院没有这样做,国家也没有这样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以我国目前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发展水平,电脑芯片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使倪光南院士成功研发出了电脑芯片,长了国人志气。但我们研发出的芯片谁会用?谁会买单?我们的技术实力能否跟得上芯片的快速更新换代?这些问题科学家可以不用考虑,只需要埋头搞研究就可以,但企业家必须要考虑清楚。企业家需要高度关注投资和收益的平衡,需要把管控投资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出发点。假如我们是联想的负责人柳传志先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假如联想当年听从了倪光南院士的意见,进军电脑芯片研发,结果失败了,企业也倒闭了。这时,是不是很多人也会有另外一套说辞:“联想就是太自不量力,有了点钱就穷烧包,非要搞电脑芯片,这不是蚍蜉撼大树吗?让一个很好的国有企业就这样倒闭了。”此时企业失败的责任谁来负?是柳传志先生,还是倪光南院士?还是中科院的领导?

   在技术研发上,很多人总是喜欢拿联想同华为相比,认为联想也应该像华为那样敢于冒险,矢志不渝地进行核心技术研究。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联想能像华为那样重视核心技术研发,今天的联想一定能取得像华为那样的成就。我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太勉强。

   在商业上,永远没有必然和一定,永远存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只不过是有的企业选择了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遇到的风险小一些,成功的概率大一些,但取得的成就也就相对小一些。而有的企业选择了一条风险极大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注定每天以命相搏,时刻经历激流险滩,稍有不慎就人仰马翻,但也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选择。联想的选择同华为不同,我们可以说联想的境界没有华为高,联想的气魄没有华为大,但不能以此对两家企业和企业家做道德评价。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不能像奥运冠军那样为国争光,但不能说我们没有奥运冠军爱国。

   另外,我一直认为联想和华为两家企业没有什么可比性,一个是国资背景企业,一个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一个诞生在首都北京,一个诞生在在深圳特区;一个主要在PC领域,一个在通讯行业,怎么比?如果当初由任正非先生来领导联想,联想是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还真说不好。我这样讲,没有半点对任总不敬的意思,任总是我非常敬重的企业家。我之所以这样讲,是想说明一个企业家个人性格特点与企业特点和企业所处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三、让国外获益,就等于是“洋买办”吗?

 “买办”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带有极其贬义和藐视的情感色彩。百度汉语对“买办”的基本定义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没有买办滋生的土壤和买办产生的条件。

   谈到商业,大家一定会讲“商业一定要互利共赢”。但“共盈”并不等于大家赢的一样多。企业的盈利状况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还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态势,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主动权的把握。

   IT行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强的行业,行业的规则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巨头制定的。这是我们必须承认,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在PC领域,操作系统由微软控制,芯片基本由英特尔垄断。我们不能说这种局面不是没有被打破的可能,但PC厂商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要接受不得不同微软和英特尔合作的现实,否则就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牌。

   在联想和微软、英特尔的合作过程中,微软和英特尔的确获利颇丰,难道联想就没有获利吗?我们国家就没有获利吗?即使不是联想,假设是另外一家国内PC厂家,就可以完全独立自主,不同微软、英特尔合作吗?如果因为这种国际合作,就给企业家带上“洋买办”的大帽子,认为他们罪恶深重,还有哪个企业敢同国外公司合作?

   照如此说,我们每年出口很多低价值的生产加工产品,让国外品牌厂商赚取高额利润,我们只获得了微薄的加工费,却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这些生产加工企业也有罪吗?但他们给国家赢得了大量外汇,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这就是最大功绩。在商业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自身发展的需要、实力的较量、利弊的权衡和不得已的选择。

   有些人认为联想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的芯片会给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这种担心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多余。这种担心首先低估了我国信息安全防护的能力;其次我们不能以一种敌对和怀疑的心态来审视那些国际巨头,虽然他们国家的政府对我们并不十分友好。

   商业最终离不开政治,但商业有商业的规则。我们要相信那些国际公司有基本的商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因为这也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企业实现国际化,应以开放平和的心态与国际同行合作,这是实力的体现,也是自信的象征。

   如果说联想用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会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风险,我们普通大众就不能用苹果手机,因为手机每天都会记录我们每个人的信息,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威胁岂不更大。

   一些大众对于联想国内产品价格卖得比美国高,国外市场亏损,靠国内盈利来输血等做法也是颇为不满。对于大众的这些情绪,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定价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为产品确定一个合适的价格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品牌未来在该市场的定位、产品营销成本、当地的税收政策等等。企业需要从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品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为产品定价,并不是只要产品成本差不多,各地市场的价格就应该基本一致。

   国外市场亏损是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像海尔、华为等国内优秀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海外市场也曾是连年亏损。有些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即使连续亏损十几年,也不从该国退出,也要坚持下去。这些跨国公司为什么这么执着?很多人也许会说,现在不盈利,是为了将来盈利。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国际化对于真正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会让企业变得博大,赋予企业宽广的视野和无穷的力量。企业一旦丧失了这种信仰,给企业首先带来的不是市场范围的缩小,而是精神的萎缩。一家企业一旦精神开始萎缩,很快就会在市场上变得不值一提。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放在国与国关系的框架下,来随意对一个企业的商业行为做是否爱国的道德评价,这是任何企业都难以承受之重,既不利于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

   四、高管外国人多,就不是中国企业了吗?

   在联想集团27人的高管团队中,有14名外国人,超过了一半,这一现象颇受一些国人诟病,并由此得出结论:联想已不是一家中国企业。再加上媒体对杨元庆先生讲话断章取义的宣传,更加重了国人的误解。这种误解可以理解,也非常值得尊重,毕竟大家是出于一种对联想真心的关爱和真挚的民族感情。但我们只要稍加分析,这种结论就不攻自破。

   在这27人的高管团队中,真正对企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这一点毫无疑问。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先生还是中国国籍。况且公司的注册地还在中国,企业在股权结构上还没有被外国资本控制。

   即使公司在美国设有总部,这也是商业合作妥协的结果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就像国内某些地方的企业,企业发展壮大了,为了招聘人才和市场运作的需要,把公司的总部移到了北京或者上海。我们能说这些企业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了吗?我们能说这些企业已经不是家乡的企业了吗?显然不能,因为这完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的回报家乡。

   如果不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故土,去面对那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未知。如果不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谁会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到更广阔的世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惜心甘情愿遭受他人的冷嘲热讽,让自己内心备受煎熬。

   我认为联想高管团队外国人比例高,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是联想的国际化程度高,还是IBM的国际化程度高?是联想的国际化人才多?还是IBM的国际化人才多?这两个方面联想显然都远远不及IBM。是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多?还是国外国际化人才多?肯定是国外。因为我国真正的国际化公司本来就很少。没有国际化的公司,就很难培养出懂国际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既然我们自己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优秀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为什么不能整合全球优秀人才为我们所用呢?

   我国企业国际化需要聘请更多懂国际规则和国际运作的职业经理人,否则我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难以加快,也会交更多的学费。这不是一个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企业发展不得不如此选择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企业家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感情,回归企业发展的理性,敢于重用国际人才,并主动放低姿态虚心向他们学习。虚心学习他人,并不等于没有自信,恰恰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拥有无比的自信。

   一些人认为,联想外籍高管太多会影响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存在这种想法和认识也在情理之中。近代以来,我们受尽了列强的欺辱。即使在今天,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也是处处遏制。因此,对于外国人,尤其是对于某些西方国家的人,我们从内心深处怀有一份警惕。但国家的政府和政客对我们怀有敌意,并不等于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是如此。

   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就是要担负起国际友好使者的责任,充分展现我们的气度和风范,以对世界的卓越贡献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改变一些国家的国民对我们的错误认识,树立起我们国家的形象。西方某些国家越是遏制我们,我们就越是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就越是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将国际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快速增强我们的实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增强竞争的资本。

   对于那些外籍高管,不能要求他们像我们一样热爱我们的国家。只要他们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就足够了。但我们也没有必要怀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去猜疑,处处防范。而是应该相信他们也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也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他们赖以发展职业生涯的基础。如果他们违法了企业制度,甚至触犯了国家法律,我们完全可以辞退他们。

   如果我们的企业高管,还是清一色的中国人,这样的企业是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吗?如果我们的国际企业,还是将员工是不是中国国籍作为是否予以重用的标准和先决条件,这在本质上同我们一些企业的用人唯亲又有什么区别?

   反观一些国外IT公司,他们的CEO都不是本国人,大家也不会认为这家企业已经变质了,不再是本国企业了,也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会给国家的信息安全造成危险。因为聘请谁做CEO,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企业行为。至于国家的安全,政府自有政府的办法和考虑,不能完全将企业行为和政府职责混为一谈。

   我们退一万步讲,即使有一天外国资本控制了联想,就像联想当年收购了IBM的PC业务,联想的外籍高管数量也远远超过了中国人,此时难道我们就应该肆意地去喊打它?我们依然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样的现实,只要它在我国经营,为我国纳税,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我们都要尊重它,支持其发展。如果我们连联想都容不下,何以容下世界?

   五、企业高管反客为主,职业道德就值得怀疑吗?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国有股份占比在逐步降低,国有股权被稀释,而以柳传志先生和杨元庆先生为代表的高管在企业的股份逐步占有了相当的比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以一种阴谋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甚至由此得出了“高管掏空联想”的结论。

   在企业中,有各种算计,可能也有阴谋,但只要涉及到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问题,大家都会变得极其敏感和警觉,没有阴谋太多的发挥空间。股东做出的每项决策,都是反复权衡各种利弊得失的结果,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不用我赘言,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就是我们改革的一项重点。IT行业是一个变化速度飞快,日新月异的行业,需要企业家具有极强的战略定力、进取心和冒险精神,才可能在这个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企业决策受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影响较多,企业家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况且我们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任期有时又很短,这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战略具有一定稳定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

   我一直认为,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不太适合IT企业的发展。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个观点,也未必正确。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国内外优秀的IT公司,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民营企业,国内的华为、腾讯、百度,国际的微软、英特尔、谷歌等等,不一而足。但是IT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国家也极其重要。在行业发展初期,国家投资这个行业,扶持这个行业,是主动承担了这个行业发展的风险,这是一种战略选择。当这个行业已成气候,社会资本踊跃进入这个行业,国有资本适时退出,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股权激励是股东对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就是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员工树立与股东一起承担风险的意识,与企业一起发展的意愿。如果企业的高管增持企业的股份,这是高管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信心的表现,也是高管愿意承担企业发展风险的表现。

   很多人对企业发展存有误解,认为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发展风险较大。企业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风险就较小,作为股东就很容易获得收益。其实,风险与企业的发展始终相伴,企业的规模越大,经营的风险就越大,亏损也就越容易。此时,企业一旦发生亏损,往往就是巨额亏损。企业的亏损只能由股东来买单。企业若持续发展,企业的高管必须始终保持创业精神,企业必须始终处于创业的状态。即使全心全力,也未必能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的持续发展永远是小概率事件。企业由盛转衰,走向消亡才是大概率事件,是绝大多数企业的最终归宿。商业永远是富贵险中求。因此,国有资本从那些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风险较大的行业适时退出是顺应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决策。如果国有资本在退出时,还能获得巨大回报,可谓无比庆幸。从这个角度上讲,中科院在联想发展到一定阶段主动转让股份是明智之举。联想集团高管在企业发展面临挑战时敢于增持公司股份,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赞许和肯定。这既是高管对企业发展拥有信心的表现,也有助于稳定军心。我们要相信柳传志先生、杨元庆先生对联想的事业是有感情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可能把联想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更不可能在联想一直奋斗30多年。我们真不能仅仅从商人趋利避害、见利忘义的角度去猜度他们。

   很多人总是对华为的股权结构大加赞赏,而对联想颇为不屑。大家认为华为任正非先生舍得分享,将大部分股份都分给了员工,而自己的股份却很低,这成就了今天的华为。我们应该看到,任正非先生的身份首先是企业的所有者、是老板,其次才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柳传志先生和杨元庆先生最重要的身份是企业的高管、企业的员工,联想的所有者、老板是中科院代表的国有资本。

   既然我们对任正非先生舍得向员工分享股份的行为大家赞赏,为什么我们却对国有资本在联想股份比例逐步降低这一现象如此敏感,愤愤不平呢?难道就是因为国有资本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爱国主义。我们应该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六、高管薪酬为何会如此敏感?

   科学确定企业高管的薪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薪酬是企业为人才质量和层次付出的成本。企业招聘一流的人才就要付出一流的薪酬,这是基本的商业公正,否则也留不住人才。是不是一流的人才,就一定能够为企业创造一流的业绩?有时还真未必,因为业绩的创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人才不能为企业创造相应的业绩,就只能降低薪酬,要么离开,这也是商业的规则。

   当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IBM的PC业务正面临着全球亏损。当然如果不是亏损,IBM可能也不会出售该业务。我一直认为IBM的PC业务亏损的原因是员工薪酬过高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IBM的PC产品质量固然在业界享有盛誉,但是企业亏损是企业高管必须要面对的事实,PC的利润率逐渐降低更是难以改变的行业趋势。既然企业出现了亏损,行业也发生了变化,高管为什么就不能适当放低姿态,将薪酬适当降低?难道企业的亏损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吗?

   如果说联想为IBM高管团队支付高额薪酬是收购IBM的PC业务时不得接受的条件,是联想出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做出的让步,不得不付出的成本。那么联想在收购IBM的PC业务后,就应该尽快想办法逐步消化这一成本,而不是进一步增加这一成本。

   对于联想在整合IBM时,直接提高原联想高管薪酬的做法,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两家企业合并后,原联想高管承担的责任更重了,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提高薪酬。但是如果将联想原高管的薪酬提高到了国际公司的标准就不合适。因为此时的联想集团还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司,原联想高管还不完全具备经营管理国际化大公司的经验和能力,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联想集团现在作为一家全球公司,在确定高管薪酬时,应该考虑全球销售额、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和行业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但同时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也应该更多考虑高管薪酬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匹配,适当提高企业盈利在高管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以体现高管与投机者共担企业发展风险的精神。一家企业营业额的高低,员工数量的多少与投机者的实际关系不大,真正与投资者关系密切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到底能获得多少回报。

   一个企业高管,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与投资者共担企业发展的风险,他也不会创造卓越绩效。因为他缺少对投资者基本的理解和敬畏,他对事业也不会全身心投入、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如果企业盈利差,而高管收入高,企业投资者和大众有抱怨就在所难免。

   联想高管薪酬要参照国际标准没有错,但也应该充分考虑一下我国的国情,毕竟联想是一家根植在中国的公司。无论是联想,还是其它企业,在确定高管薪酬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到高管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既是我们的国情,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在很多专家一谈管理,就大谈“二八定律”,20%的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业绩是他们的口头禅。其实,在组织中,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很难,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员工的直接贡献,而忽略了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80%员工的协作与支持,另外20%的员工能创造出巨大业绩吗?

   在企业中,需要拉开不同层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也不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我们不能忽视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度的夸大个人、尤其是高管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在企业的初创期,企业家个人能力可能就关乎企业的生死,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真正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应该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点点滴滴的贡献共同汇聚成企业滚滚向前的洪流和磅礴力量。如果此时,企业的发展依然靠企业家个人呼风唤雨,这是企业家不合格的表现。

   不可否认,最近这些年联想的表现不尽如人心,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也没有达到国人的预期。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理解国企改革的复杂性、IT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和联想国际化的巨大挑战性,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就全盘否定它。大家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企业家。

   如果真爱他,就对他多一些包容,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和批判。严格要求是爱,包容也是爱,是更深沉的爱。我们也期待联想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以无愧于国人的期待。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人类不会失去联想,但人类只有树立起更高的理想,才会有更伟大的联想。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北路32号华胜写字楼B座8506室 座机:010-53681797 邮箱:onehighworld@163.com
京ICP备20025462号 此网站所有内容版权归北京追求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所有 使用条款隐私条约